丰收之谜
作者:秦悦
来源:《纺织科学研究》
刊发日期:2014—2—11
【导语】从7万纱锭发展到76万锭,从负债率150%发展到总资产15亿元,优发国际改制5年,探索出一条新型棉纺企业的转型之路
去年是山东德州优发国际集团(以下简称“优发国际”)的丰收之年。这一年,优发国际无论企业规模、实现利税还是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
“纺织行业正处于优胜劣汰的痛苦过程。重新洗牌是市场规律,没人可以改变。”优发国际集团理事长苏建军说。然而,在内外棉价差加大、用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加剧的大环境下,优发国际逆势而上,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从7万纱锭发展到75万锭,从1个厂发展到拥有17个公司的集团,从负债率150%发展到总资产15亿元,从2800名员工发展到7000多员工,优发国际改制5年,探索出一条新型棉纺企业的转型之路。
成本之谜
“纺织企业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的高成本。”苏建军说。首先,棉花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压力增大,国内棉花与国际棉花价格最高达到5000元/吨以上的差距;其次,企业用电和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加上银行贷款困难,企业融资成本也更高。
面对这些不利条件,优发国际转变思路,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型纤维,既避开了原料成本的压力,又开辟了一条企业蓬勃发展的新路。
据统计,优发国际纱线的原材料中,棉花用量仅占15%,巧妙地规避了棉花差价的风险。所以虽然棉花成本高,但优发国际的用棉比例并不高,有效控制了成本,加上品牌价值和其他附加值的提升,优发国际自然能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优发国际生产的多是技术先进、创新性强的新型纱线。2013年底,优发国际又有10项新产品通过鉴定。
其中,德州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 “天丝纤维介入纺纱线”、“Modal纤维超短竹节纱线”,陵县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铜离子纤维保健系列菲特纺纱线”、“ 特细旦腈纶系列纱线”,技术中心推选的 “Modal纤维混纺光洁纱”等5个项目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德州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薄荷纤维与Modal纤维混纺高效抗菌光洁纱”,陵县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纤维素纤维超高支纱”,技术中心推选的“医用甲壳素纤维赛络纺纱线”等3个新产品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德州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新型高效抗菌涤纶混纺纱线”,陵县优发国际纺织推选的“大青叶纤维系列无毛羽保健纱”等两个生产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此次推出的10个品种各具特色,充分代表了我们的研发实力”,德州优发国际纺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刘玉庆表示:“尤其是介入纺和负竹节纱,织物立体感强,市场上还没有同类布面出现,极具推广价值。”
“之所以选择生产新型纤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创新,使用新型纤维生产的下游产品附加值很高。”苏建军说。同时,在纤维的选择上,优发国际注重高端品质,如与奥地利兰精公司、日本东洋纺公司等高端纤维企业合作,开发各类新型功能性纤维。究其原因,苏建军说:“行业转型升级必由行业发展的规律决定,而这一规律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现在下游纺织企业也在转型升级,他们对产品质量、品种、档次的要求比较高,下游客户对新型纱线的需求量更多,我们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有了,我们就按照市场扩大产能;产能大了,市场就更大了,影响力也有了。”
他进一步解释说,我国的纺织工业正随着新型纤维的推动而发展。以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例,这种新型纤维光滑柔软,吸湿性、透气性超过棉纤维,用其制成的贴身衣物品质较之以往提升了不少。苏建军说:“只有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善于发现何种产品适销对路,生产才能有针对性,从而更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在优发国际集团的17家企业中,每家企业也各自根据市场需求定位,特色明显。”
蜕变之谜
山东省德州市有着数百年的植棉历史,也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当地的土质和气候适宜棉花生长,棉花质量非常好,地处德州的优发国际集团有着资源的自然优势。在这样一个棉花传统产区,优发国际生产的纤维却以新型纤维为主。对于传统纺织企业来说,这种转型意味着什么?
“转型不难,但是在市场上被认可却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苏建军说。
优发国际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1996年,企业生产规模7万纱锭,在德州市政府的引导下与4个企业联合成立德棉集团。但1996年之后,企业开始进入停滞期。
2008年,优发国际负债1.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50%。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更让优发国际雪上加霜。若再不进行改制,就有被拖垮的危险。
2008年8月,德州市政府果断决定,把有希望自救的企业从集团中分离出来。自此优发国际由国企改制为民营企业。苏建军、马保东、王思社、罗东义、付刚,被誉为拯救优发国际的“五大金刚”。从此,他们没日没夜地带领广大职工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新的征程。同时,逐步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设备改造升级。
回忆起改制的艰难和企业的点滴蜕变,每一个老员工都历历在目。那时,苏建军带着领导班子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员工,也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改制不是灾难。”
改制为优发国际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希望。2008年9月,由德州优发国际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集资入股成立了陵县优发国际纺织品有限公司,破例在北方的冬季开工,在外界的诸多怀疑中硬是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建设任务,2009年5月份一期5万纱锭全部开齐,之后,优发国际人在2010年和2011年相继建设了二期和三期各5万纱锭,被称为神奇的“优发国际速度”。
实现股权多元化是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近年来,优发国际集团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发掘、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比如在我们各子公司的股东结构中,就有客户、员工和各类社会资源。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是分离的。”苏建军表示,优发国际所有的投资都不完全由自己出,每增加1万锭,自己的投资不足20%,80%的投资源于社会力量。包括现在的陵县优发国际,公司的股份只占10%,其他骨干加起来也就30%~40%,其余的50%~60%都属于客户和社会人士。
同时,优发国际的新产品研发投入非常大,使其新产品永远站在制高点。2012年,优发国际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资1000多万元,2013年投资3000万元。优发国际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将整个集团的顶尖技术研发人员聚集到一起,专门做研发。
此外,优发国际借鉴海尔的经营理念,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车间,上了4000纱锭。为下游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客户提供样品,企业负责生产,然后织布、染色,让客户第一时间看到这种纱线的效果。
如今,优发国际成为拥有德州优发国际纺织、陵县优发国际纺织品、陵县恒宇纺织品等17个公司,以特种纤维纱线、羊绒精纺纱线、羊绒衫、高档服装生产为主,集仓储、物流、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先后获得“全国棉纺行业百强企业”、“中国新型纱线研发创新基地”、“山东省企业文化品牌十佳单位”等多项称号。
发展之谜
“这是一个大合作的时代。联合是生产型企业自身发展的捷径,也是共同抵御风险的妙招。”苏建军认为,在新世纪的市场条件下,单纯纺纱织布的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单打独斗远远赶不上相互融合中的联合发展。
纺织行业中,大型企业比例不足10%,生产规模仅在1万锭~2万锭的小型企业比比皆是。
再看经营情况:山东如意、山东鲁泰、蝶安芬等大型品牌纺织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具有良好利润空间,产品供不应求;中型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有保障,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小型企业产能有限,产品常规雷同,多处于维持经营或亏损状态,已经停产或半停产。在这样的现状下,优发国际如何顺利发展?
“作为刚刚改制的企业,优发国际没有那么多资金,但如果寻找到理念相通的伙伴,优发国际就有了钱。优发国际要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成为产业集群中的一员。”苏建军说,合作是共享的前提,有了上下游的集团作战,供求信息便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企业对市场的反应就会变得非常灵敏。
4个特点使优发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顺:宽广的胸怀,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经营哲学;规范的管理,几十年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打造了实效管理模式;诚信的文化,合作伙伴相信与优发国际的合作会带来共赢;奉献的精神,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能做到劲儿往一处使。
优发国际集团的17家企业,优势互补,共生共荣,推进了集团多元化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
优发国际过去合作的上下游客户、供应商、研发机构,如今与优发国际肩并肩。目前,优发国际集团是奥地利兰精公司的会员单位、中国天竹联盟的副会长单位,享有新型纤维的优先权;2010年,与唐山三友、深圳贝利爽开发特种纤维色纺纱项目,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合作;2011年,与日本蝶理株式会社、青岛雪达合资兴建了高档服装生产项目……
“纺织企业需要的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强做大’。”苏建军说。
优发国际不断开发新的运营模式,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甚至连生产设备都不是自己购买的,而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模式。正是这样的理念,使优发国际不断做强做大,成就了“优发国际速度”。
本文由《纺织科学研究》杂志报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