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发国际集团:创新成就裂变式发展
本报记者杨德林张志宁本报通讯员陈兴君
(刊于2016年8月12日德州日报头版头条)
今年1至7月,德州优发国际集团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共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前不久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排名中,优发国际集团入围全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排名第十;在“化纤短纤混纺纱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0强”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第一。目前,优发国际集团共有34家企业,纺纱能力达到153万纱锭。“优发国际集团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理念的确立,持续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牢牢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刚刚获得全市创新型优秀企业家的德州优发国际集团理事长苏建军分析说。
科技引领跨越发展,1个“优发国际”裂变为34个
优发国际集团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8年前一家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纺纱能力仅有7.5万纱锭的纺织企业,一跃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主营收入前十强,创造了数个行业第一,秘诀何在?“优发国际集团的涅槃重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尤其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经过长期坚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收获期。 ”苏建军说。目前,集团拥有34家公司,成为集特种纤维纱线研发生产、羊绒精纺纱线、羊绒衫、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去年,优发国际集团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在德州投资的企业以提升研发技术和孵化能力为主,在宁夏、新疆等地投资的企业以规模发展为主。“我们申请的‘山东省优发国际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将进一步加快企业对植物染工业化生产的研发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发国际集团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印染业舞台上大放异彩。 ”苏建军说。
用新产品占据大市场,向高端产品要效益
“我们的植物染料通过超声波提取,与传统染色工艺相比,不但色系多,而且易固色,现在生产规模已达2万多纱锭,爱慕、童泰等知名服饰公司争相抢购。 ”谈及刚刚量产的植物染系列纱线产品,德州仁和优发国际纺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皇甫铭立高兴不已。
模仿、跟风、跑量,这是很多棉纺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企业要发展,必须抓住‘新、快’两个秘诀,研发新产品,迅速实现量产,用新产品占据大市场,向高端产品要效益。 ”为此,苏建军向各理事单位作出战略性规定:各公司的新产品产能占比不得低于总产能的40%。
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优发国际集团成立德州悦丰科技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投资5000万元建立德州仁和优发国际技术研发公司,对各理事单位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夏津仁和优发国际纺织投资2000万元建立市级研发中心。创新平台把集团技术研发顶尖人员聚集到一起,对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研发、推广,为客户提供样品,提供定制服务。
强大的科技支撑,让天竹、天丝、莫代尔、铜离子纤维、蛋白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线迅速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让优发国际集团一次次抢夺到了市场话语权。截至目前,该集团先后有9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2项新产品填补国际空白,59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项新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
招才引智,站在“巨人”肩膀上起跳
5月20日,建在夏津仁和优发国际纺织的俞建勇院士工作站正式批复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是国内著名的纺织材料专家,他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仁和优发国际纺织,就新型改性醋青纤维系列纱线等开展研究。“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仅靠常规的科研创新手段和自身的科研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脑借智,站在‘巨人’肩膀上起跳。 ”苏建军说,目前优发国际集团围绕整合全产业链,与产业上中下游的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构筑了“院士工作站——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业孵化器(研发型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优发国际集团加大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力度,“我们与吉林化纤集团、广东金振兴纺织等业内生产研发机构进行对接合作,经过反复试验和工艺改进,研究出醋青纤维系列纱线。新产品融合了纤维素纤维与腈纶纤维的优点,克服了混纺纤维无法达到混合均匀的问题,具有抗起毛、抗起球、易上染、抗静电等优点。这一款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取得了良好效益。 ”苏建军介绍说。